个人资料:
姓名:杨笛
专业:2012级国贸系
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厦门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本科生交流项目
交流时间:2014.9.18-2015.2.1
回想起在南安普顿的一学期并不觉得过了多久。收到交换项目的群消息,没有语言成绩打电话给老师想试试是否可以有其他办法,第二天刷到下一周的Toefl考试,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可否晚几天交成绩,焦急忐忑地等待,出结果,拿到最想去的学校的机会,之后是漫长的办了几个月的手续,申请那学期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
来之前的假期一直在计划这次交换之行,看了几十篇攻略,也定下了一些目标。并没有期待过要过得天花乱坠,只希望能够收获几个故事,一些欢乐,当然还有对今后更清晰的认识啦。
刚到英国的时候还是秋天,阳光充沛,空气沁凉,草木繁茂,树叶才慢慢开始由苔藓绿变成金色,被南安附近的森林New Forest惊艳,去苏格兰高地的路上一天能出现好几次彩虹。刚到时觉得遇到的英国人都是爱笑且耐心的,问路时会叫我“take care”,公交司机会等我把东西放好才开车(被135和20路虐待惯了),入学注册的黑人小哥给我看他刚买的iPhone6。那时候没感觉他是有钱任性,心里觉得这个爱说“sorry”和“thank you”的国家人情其实是很暖的。不得不说英国的公共设施,人性化程度,环境,服务,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是中国比不上的,尽管这个国家没得可吃。
就拿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来说,硬件设施先进,课堂氛围轻松,特别是上讨论课的时候,基本就是聊天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读书轻松,除了一年级学生由于成绩不计入最后算学位的分数很多人都夜夜笙歌外,二年级学生也和国内学生一样,三年级的学生也抱怨”I just want to be able to walk through a park without having to think about what graduate scheme I need to apply for or what career talk I should attend.” 学校也很贴心,给学生组织很多社交活动, Fresher’s Fayre, Fresher’s Ball, Pub Crawl…平时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在学生会的时间表上可以按照你的心情表情图查到,还有致力于让交换生有一个完美交换体验的Erasmus 社团组织的诸多旅行,舞会,聚会,但我觉得最重要是,在这边读书的学生会有很多机会,欧洲交换,通过跳伞集资或者非洲义工的志愿项目,大批研习会,更多接触大型跨国企业的机会,以及罗素大学集团的研究生项目巡讲,更高的平台往往是让我们成长的最强助力。
每个周末晚上在学校
interchange station车站都看得到熙熙攘攘的等车的外国学生,高频率的社交活动让他们变得更开朗自信、有活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人群中中国学生的比例向来是很少的,这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待在中国圈子里,或者只有1、2个外国朋友,有一个在英国5年的中国朋友说:“跟他们可以很开心地聊天,但是出去玩,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绝对的判断并不是极端个例,虽然也有人说在国外就应该跟中国学生待在一起,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网对以后回国发展很重要。但更多人出国以前或许都想过要融入国外的圈子,最后又都跟国人抱团,好像文化冲击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身边也有在国外和国内的圈子里都混得风生水起的朋友,文化差异存在,但还没到冲击的程度。融入国外圈子的朋友说“其实外国人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就在英4个多月的感受和见闻来看,大概是大多中国人和英国人都并不主动,这种试探性的接触方式才让两者难以融入,融入确实需要一些时间,但做一个热情开朗,有趣的人,多参加活动和社团积极接触别人,在哪里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国外的环境其实更多元和包容。另外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大家来英国后的统一感受就是:英语怎么那么烂…亚洲人群的英语整体就比较差,因此仅在身边同学中出众或者和几个外教交流顺畅并不代表在国外能基本无障碍交流,语言越练越轻松,多在英语上下功夫会让国外的生活方便很多。
有一次旅游的时候碰到一个在加拿大定居的中国女生,她妈妈好奇地问我们:“英国又留不下来又贵,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来英国读书呢?”当时我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也是一些在英国拿学位的中国学生的心塞之处。说是学习知识或者体验,成本太大。很多来英读书的学生也并没想留下来,毕竟国外好山好水好无聊,而国内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拥有天时地利与人和。去巴斯的时候和一个已经移民的帝国理工国际商务毕业的学长聊天,他说那时候想年轻时要拼,想要名校和荣耀,最后发现这些没有太大意义,英国企业并不太认可,现在呆太久了已经没办法回国发展了。每个人有自己的计划,我觉得学长说得未免有些偏颇,重点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出国目标,才能避免像很多当初盲目出国的学生一样一个劲抱怨“海龟回国不吃香”或者“回国工资远对不起那几年在国外的花费”。